“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退而不休的“云浮好人”——85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林国强
林国强,男,云浮市郁南县人,1963年7月生,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我校(原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85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首届毕业生),曾任郁南县计划生育局副局长、郁南县档案局局长、中共郁南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等职务,四级调研员、政工师,荣获“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云浮市党史系统先进个人”“云浮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先进工作者”“郁南县优秀党务工作者”“郁南县优秀共产党员”“郁南县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自2006年踏入党史工作行列至2023年退休,林国强十七年如一日,带着对党和党史事业的深厚感情,把初心镌刻在郁南红色沃土上,凭着一股“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精神,开创了郁南党史事业的新天地,为服务全县中心工作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8月退休后,他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继续为挖掘宣传郁南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擦亮郁南老区名片鼓与呼。同年11月,被中共云浮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评选为“云浮好人”,被干部群众称之为退而不休的“云浮好人”和“红色义工”。
地处西江中游南岸的郁南县,是一片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红色沃土,是广东省知名的革命老区和云浮市重点老区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三罗(新中国成立前对罗定、云浮、郁南三县地域的惯称)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主要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这里曾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李济深、蔡廷锴、陈均权、钟炳枢、冯燊、梁嘉、刘田夫、潘祖岳、唐章、李镇靖、谭丕桓、吴桐、黎百松、李荣欣、李保纯、李光汉、卢鉴明等许多知名革命前辈和爱国志士,都在这块红色沃土上留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足迹,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2006年9月,林国强由郁南县档案局局长职务,调任中共郁南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从此,开始了他在郁南党史事业17年的默默耕耘,直至退休。
淡泊明志、甘于清苦,全身心投入到党史事业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社会上和机关干部眼里,对党史工作曾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党史部门是“清水衙门”的单位,干部都不想调入工作;也有人认为,党史部门是安置干部的场所,安排到党史部门工作是“坐冷板凳”,没有什么前途,工作可干可不干。林国强刚到任时,单位连牌子也没有,一般人不知道党史部门就在这里办公。除了他,其余的几位干部都是50多岁的老同志,队伍青黄不接,单位没有公车,每年只有几千元的工作经费,党史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林国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加入党史工作行列。上任后,他立下决心,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并在办公室悬挂了一块“淡泊明志”的牌匾作为座右铭。一年后,党史工作开始有了起色。时任郁南县委分管领导同志曾用“小部门,大作用;少人员,大成果;小团体,大和谐”三句话充分肯定了党史部门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用心用情用力用时间,党史征编研究工作成果丰硕。党史工作担负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光荣使命,有着强烈的政治性和严谨的科学性。这就要求党史工作者要满腔热情,持之以恒,做到为党举旗、为党立言、为党修史、为党尽责,用研究成果来启迪、教育、鼓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17年来,林国强总是带着对党和党史事业的深厚感情,心里总是装着党的历史和革命前辈,把革命前辈视为自己的亲人和长辈看待。他每天总是最早到室、最迟离开。每年均有一半以上的休息日和国家法定休假日在工作室度过,年休假全部贡献给了党史事业。他带领团队坚持存史与资政并重、深挖历史资源与保存现实资料并举,高标准、严要求,累计征编出版或参与征编出版党史书籍若干部,党史征研文章资料一大批,约合800余万字,为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抢救性挖掘革命时期历史资料。征编出版《烽火岁月——纪念郁南人民四一八武装起义六十周年》《郁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协助出版《中国共产党云浮历史》第一卷、《云浮市革命遗址通览》等书籍,深入挖掘整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陈均权、钟炳枢、李镇靖、黎百松、李荣欣、刘莲(女)和李光汉、沈标、莫奇标、李保纯、李波(女)等100多位郁南杰出革命先烈先辈的事迹、照片或纪念研究文章,填补了大批党史人物历史的空白,为党员干部提供了大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本土素材。二是系统性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资料。先后组织编写整理《社会主义时期中共郁南地方史专题资料汇编》(两辑),反复修改补充《中国共产党郁南历史》第二卷书稿,目前,该书现正在由上级审定出版中。三是时效性做好年度性综合资料征集编纂。收集编辑《中国共产党郁南历史大事记》《郁南党史工作大事记》,收集编写县委、县政府工作大事记,协助做好“一年一鉴”出版工作。四是创新性做好服务县委、县政府重大党史活动,并整理保存有关资料。
立足本职、服务大局,红色革命旧址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依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是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需要,也是党史部门应当承担的政治责任。2020年3月,按照《关于开展广东省革命遗址大普查的通知》要求,林国强率队深入田野开展实地调查,高质量完成了全县革命遗址大普查工作,普查成果显著,革命遗址数量达63处,比2010年普查登记的数量增加27处,增加了75%。
在该县财政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想方设法筹集社会资金,先后引入修缮保护党史遗址和开发利用建设资金700多万元,修缮维护党史遗址、纪念设施50多处,依托党史遗址或纪念设施建设中共党史(党员)教育基地场馆15个,其中被批准公布为省级教育基地2个、市级9个,县级4个,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达1250多平方米,成为郁南县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党性教育的主阵地,又是目前云浮市党史教育基地场馆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县(市、区)。2023年4月3日,云浮市、郁南县联合在郁南桂圩龙岗村举行市、县两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李镇靖故居和李荣欣故居成为全市红色资源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示范点。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至2023年间,前往郁南县各类革命纪念场馆瞻仰参观学习和旅游的党员干部群众达50万人次。
敢为人先,务实创新,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郁南故事、凝聚奋进力量鼓与呼。林国强善于运用宣讲报告会、上党史辅导课、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画作、摄制发布短视频等形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先后为郁南县党员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上党史辅导课等50多场次,受教育干部达2500多人次;制作或协助有关媒体摄制喜闻乐见的党史宣传教育视频或专题片65部,如广东电视台摄制的《广东红色故事汇——郁南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刘莲》、云浮电视台摄制的《红色印记——走进郁南红色岁月》、郁南县电视台拍摄的《郁南革命老区行》等。
2017年初,他通过开通“郁南党史”政务头条号,经过他多年的努力,把其打造成为宣传党史的园地、学习党史的课堂、展示党史研究成果的窗口和推动党史工作的平台,累计总阅读(播放)量达22万人次。时任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杨建辉副处长曾用“敢为人先”一词对郁南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精心提炼富有郁南特色的红色精神,运用数据充分印证郁南在三罗革命斗争的重要历史地位。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下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要求,多年来,林国强通过潜心研究,先后总结和提炼了包括郁南龙岗革命精神、四一八革命精神、以刘莲老前辈为代表的建中人精神和党史人精神等,有效地激发党员干部群众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拓奋进的决心和信心。2019年1月,经郁南县委常委会会议审议确定“毁家纾难身许国的爱国情怀,英勇无畏为大义的英雄气概,矢志跟党谋复兴的坚定信念”为郁南龙岗精神表述语。
此外,他通过深入研究得出:郁南革命老区在云浮市具有“一个唯一、一个最高、两个近八成,一个最多”(即平台镇是全市唯一一个全域属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区镇;全县老区村庄占全市的30.61%,是占比例最高的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区村庄占全市的79.6%,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区村庄占全市的79.2%;革命战争时期全县为革命献身的英烈超过260位,是云浮市英烈人数最多的县)的绝对优势,充分表明,郁南县是云浮市的重点老区县,党领导郁南人民在这块红色热土开展革命斗争时间早、地域广,郁南革命前辈牺牲大、贡献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以来,林国强先后多次被郁南县委评为“郁南县优秀党务工作者”“郁南县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郁南县优秀共产党员”并受到“嘉奖”。2017年12月,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称号。2022 年12月被评为“云浮市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英烈后裔先后向他所在单位送来多面写着“一心为公 以史育人”“人民公仆 英烈亲人”“心系党史工作 情牵革命前辈”“深挖红色资源 续写先烈荣光”的锦旗。原粤中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李镇靖前辈的长子曾赋诗称赞林国强同志:“胸怀复兴志,心系桑梓情;一心跟党走,丹心照汗青。”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继续为擦亮郁南老区名片鼓与呼
2023年1月,郁南县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擦亮郁南革命老区名片。由于年龄原因,同年8月1日,林国强在县委党史研究室为他举办的光荣退休座谈会上,他动情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郁南人,深深爱着这块红色热土,退休后继续争当一名郁南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人。退休一年多来,林国强同志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没有忘记党员和老党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积极发挥熟悉党的历史和郁南地方组织史的优势,继续为挖掘宣传郁南红色历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不懈努力。
持之以恒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退休一年多来,林国强坚持学理论、学政策、学党史,不断武装头脑,充实自己;他自费订阅《党史博览》《文史知识》等刊物,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史知识的学习了解;订购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的《广东党史资料》共42辑(本),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各地的革命斗争历史和党史人物事迹。为了使学习取得更好效果和日后进行参阅,他还通过下载、复制、扫描等方式,将有价值的重要内容重新编辑整理成《学习参阅》资料。
精心编辑党史学习教育和党史宣传资料。2023年11月,为纪念郁南解放暨都城保卫战胜利74周年,他在原有郁南党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心编辑设计了《纪念郁南解放暨都城保卫战胜利74周年图文展览》《中共郁南党组织50件历史大事图册》。2024年8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成立75周年,他又在深入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由我党领导的香港《华商报》有关报道的基础上,编辑撰写了《纪念粤中纵队成立75周年系列图文》5篇。
此外,先后编辑整理了《纪念都城“五一八”武装暴动97周年二三事》《潘祖岳在郁南》《李光汉先生的五大历史功绩》《抗战英烈李达民殉国87周年纪念》《粤中纵队第四支队战斗故事之夜袭罗定云致战斗击毙“天上雷公”》《老战士阮宝璇同志简介》《老战士陈东升同志简历》《莫天同志简介》《林锦涛同志简介》等一批党史学习资料和党史人物史料。
开展党史宣讲和党史纪念活动10多场次,受教育党员干部群众近3000人次。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花费3万多元购置了手提电脑、高级照相机等设备。在开展有关活动时,自驾个人汽车,一年多来,行程达5000多千米。先后牵头组织县城群众和红后代开展参观“纪念郁南解放暨都城保卫战胜利74周年图文展览”等系列活动;赴平台中学组织师生开展“重温先辈革命历史,从小听党话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参观纪念郁南解放暨都城保卫战胜利74周年图文展览;组织广州等地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指战员后代开展“走进郁南老区,追寻先辈足迹”红色之旅,并举行“重温先辈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座谈会”;组织郁南、广西龙圩两地党员干部开展瞻仰祭扫“在铜镬山被匪戕杀一百三十三人之墓”活动。
此外,还先后接洽了原中共三罗中心县委书记、郁南特派员潘祖岳前辈的后裔亲属,粤中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李镇靖及李波烈士亲属等近10批次革命后裔亲属,到龙岗、妙门、河口寨等红色名村参观瞻仰革命旧址。
同时,他深入调查走访,先后寻找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郁南县党组织主要领导人黄子彬、黎百松在郁南都城隐蔽居住活动旧址两处,新发现了建城镇东坑村周家大屋等革命旧址,为深化郁南党组织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历史素材。
开设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郁南红色历史文化。林国强通过开通“红色郁南”头条号、抖音、微信群等平台,摄制发布红色短视频15个,发表纪念文章6篇,编辑发布《红色郁南》党史资料20多期,阅读浏览(播放)量达5万多人次。
建言献策,向有关单位提出党史工作方面的意见建议10多条(份)。他先后向云浮市委党史研究室提出《关于请求进一步支持郁南党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在全县县管干部荣誉退休仪式和郁南县身边好人工作交流会上,建议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运用郁南是云浮市重点老区县的有利条件,积极向省、市争取在发展经济、保护开发利用革命旧址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或倾斜;向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交《关于〈中国共产党郁南历史〉第二卷书稿问题的几点意见建议》,就书稿中的一些表述及史实等问题,作了88处的修正补充。2024年7月3日,针对网上在宣传推介云浮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一些媒体对个别革命文物的简介存在不够全面准确等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历史简介必须严谨准确,史实来源必须权威的等意见建议。
此外,林国强还积极配合广东省教育基金会编辑出版纪念郁南县首位女党员刘莲前辈事迹的《莲花圣洁永流芳》一书,先后提供了大量历史照片,对书中的有关史实进行了认真把关。该书出版后,2024年9月他又积极争取省教育基金会在郁南举办赠书活动。赠书仪式上,他以《忠实践行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光辉典范》为题发言。活动进一步扩大宣传了刘莲前辈一生克己奉公,老骥伏枥、退而不休,把个人积蓄近150万元全部捐献给党的事业的感人事迹,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典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023年11月,林国强被云浮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评选为2023年第三季度“云浮好人”(敬业奉献类);退休后,他还先后被聘为郁南县南江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和郁南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理事。村民群众先后送来了热情洋溢的锦旗、感谢信等。
(编辑/李子溪;审核/李伟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