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成果风采>党团活动>详细内容

党团活动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外语学院紫辰星青年志愿服务队寻访百侯鲤鱼灯 传承百年非遗文化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10 23:01:59 【字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2024年7月8日,外语学院紫辰星青年志愿服务队赴历史文化名镇——大埔县百侯镇,寻访传承二百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鲤鱼灯。

大埔县百侯镇鲤鱼灯舞,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超过二百年的历史。鲤鱼灯以竹篾编扎,外糊纸或布并加彩绘,鱼眼和鱼腹中装有灯光,使得整个鲤鱼灯在夜色中熠熠生辉,活灵活现。鲤鱼灯舞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五鲤跳龙门”的传统习俗展开,是对客家人民勤劳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颂歌。

沿着小巷队员们来到永思堂,有幸拜访了百侯镇鲤鱼灯的第九代传承人—杨育辉先生。杨师傅细心地向队员们介绍了鲤鱼灯的制作过程,从选竹开始,制条、打孔、打磨、熬浆、做腔、上色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细的人工去完成,完成一盏鱼灯制作至少需3-4天。队员们虚心求教,每人手握一盏鲤鱼灯,迈着小碎步,跟随杨先生的脚步,将群鲤嬉春、比比交尾和鲤跳龙门三个情景展现得活灵活现。

在与杨师傅的交流中,队员们得知当前整个百侯镇懂得制造鲤鱼灯的人很少,鲤鱼灯舞的舞者们也大多是老一辈,迫切需要有年轻一辈传承。鲤鱼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照亮了乡村的文化之路。

通过次活动,志愿者们不仅学习了解了鲤鱼灯文化,也进一步明白了文化传承需要注入新鲜血液,需要用青年人的力量来传播非遗文化,增强了结合自己专业所学,守护我们美好的乡村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光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林美丽;图/黄忠耿;初审/查琳琳;终审/邓常新)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